■ 市委副书记、市长 倪玉平
一、今年以来工作情况
第一,稳增长措施扎实有效。全面落实中央、省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及时研究出台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等政策措施。实施了百亿元企业服务计划、中小企业希望工程,组织开展了“暖企”专项行动。累计减免企业税费3.5亿元,拨付“1+4”财政扶持发展专项资金超过2.4亿元;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1.2亿元;为企业筹措过桥资金4.1亿元、解决银行贷款额度约33亿元,节约企业成本8800万元;补充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1.5亿元,目前担保在保余额74.7亿元,增长7.2%;帮助企业完成直接融资20.6亿元,铜陵有色46亿元定向增发、铜峰电子2亿元公司债已经获批,松宝机械在“新三板”挂牌成功。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提质提效年”活动,持续扩大有效投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5个、竣工47个,市重点工程、省“861”项目建设超过序时进度;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37个,实际到位资金215.9亿元,增长17.7%。
第二,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铜产业首位度由71.5%提高到72.9%,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6.3%提高到28%,红星美凯龙、雨润中央商场等重大服务业项目竣工并投入运营,油用牡丹、生姜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完成投入115亿元,增长11%。开发园区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得到显现,经济技术开发区PCB产业园集聚效应初步形成,狮子山开发区入列省级高新区,大桥、金桥开发区扩区获批,“圈区管理”金属再生产业园区一期建成,并有望于近期通过国家环保部等三部委验收。坚持以示范平台引领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投资达到序时进度,万元GDP能耗下降5.4%,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4.2%。在2013年度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中,我市位列优秀等次第一名。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创新,今年以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增工信领域国家行业标准9个(累计占全省三分之一),我市成为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第三,城乡基础建设统筹推进。实施“122行动计划”,完成交通、城建、水利投资61.4亿元,增长17.8%。铜芜路西湖转盘等9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朱永路、铜南宣高速、合福高铁站前路及站前广场、北京西路下穿等17个项目加快建设;庐铜铁路正式动工。建成城市微循环道路2条;新开通和延伸公交线路2条。继续推进土地房屋征收拆违专项行动,依法征收房屋28万平方米、土地9335亩,拆除违法建设8.4万平方米。统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16个省级中心村“三清四拆”和村庄绿化全部完成,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7条综合示范带基本建成。铜陵县入列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铜陵凤凰山牡丹花卉景观入选首批“中国美丽田园”农事景观。
第四,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强力推进“三线三边三小”整治。铜贵路、顺凤路、翠湖六路、滨江大道、铜都大道全线焕然一新,蛤蟆岭、罗凤庵、长江大桥等重点区域呈现新貌。依法清场关闭石料矿山21家,取缔选矿企业100家,关停不合格码头、拆除小码头设施共22家,顺安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到三类标准。深入推进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6万亩、绿化提升360万平方米,建成森林长廊25.8公里,全长3.2公里的滨江生态公园、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气象公园建成开放,9个矿山裸露山体整治项目完工,铜芜路、沿新大道、铜青路等道路绿化水平全面提升。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水泥脱硝等17个大气减排项目。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朝山金矿尾水治理、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治理项目主体完工。
第五,重点改革项目稳步实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市级行政审批实施条件清理,启动行政权力“三项清单”制度。完成市、县(区)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在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市直财政资金项目直接支付占比达91.6%,预算绩效评估、政府购买服务均增长50%,财政预决算全面公开。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铜陵县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深化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开展“三减一加强”专项行动,构建社区减负增效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市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投入使用,我市成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实施警务机制改革,推进机构整合和警力下沉。深化医疗卫生、教育体制改革,组建市人民医院等5个医疗联合体,推行“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深化均衡教育改革,组建了3个联合办学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六,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精心组织实施了38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79.6% ,资金拨付率超过60%,财政支出进度名列全省前茅。坚持以创业促就业,积极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新增就业16591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5.4%;城镇登记失业率3.34%。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异地就医在全省率先开展双向结算。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971套,占年度计划的83%;基本建成4000套,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开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100户,完成目标任务的60%。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竣工安置291户,完成目标任务的59%。完善“1+6”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10%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共进。市博物馆新馆主体完工进入布展阶段,体育中心开始内部装饰,文化馆新馆开工建设,10个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大通镇入列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认真落实单独两孩政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再掀高潮,开展“三根一癣”、户外广告、围墙围挡、交通秩序等系列整治活动,全面启动“双创”夏季攻坚行动,城市环境和市民素质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序时进度内,社会治安和信访形势总体稳定,我市被评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
二、年内重点工作安排
(一)着力稳定实体经济。深入开展“暖企行动”。牢固树立“实体兴、铜陵兴;工业兴、铜陵兴”的理念,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逐园逐企走访调研,梳理问题,分类施策,精准服务,重点对有一定发展前景的80多户中小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有市场、有潜能、无污染的困难企业渡过难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实体经济政策、涉企收费专项清理、就业创业政策等八个“专项集中推进”行动,切实发挥政策效益。继续推进中小企业希望工程,确保全年净增规上企业40户。充分发挥金融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加强政银企合作,强化共兴共荣意识,灵活运用政府性存款与银行贷款挂钩政策,发挥好财政金融资源效力;建立中小企业融资认领制,引导商业银行各认领支持10户以上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铜陵有色46亿元定向增发,加快大江公司18亿元企业债、铜陵发展6亿元小企业债、建投公司15亿元企业债申报发行工作,支持企业到“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加强担保机构建设,进一步充实担保资本金,增强担保能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引导。着力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推动债务重组。加强小额贷款、担保、典当等行业清理、整顿和监管,严打非法集资,防止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二)着力加大有效投入。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落实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推进、督查考核机制,强化项目落地建设要素服务保障,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9个,推动速度放缓的37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力促尚未竣工的36个亿元以上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提质提效,促进投资稳定增长。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围绕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民生改善,水利、能源、生态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等,精准谋划编报项目,加强对接争取工作,力争普惠政策多占份额,特惠政策挤进“盘子”。积极谋划、储备和推进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全年入库项目100个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紧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动向,注重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协会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循环经济补链的项目和企业;突出产业板块招商,整合好PCB、阀门、装备制造、模具、医药、纺织等优势板块,做大产业总量,促进产业集聚;突出抓好27个央企合作项目的对接落实,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成效,努力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排头兵。
(三)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两手抓,做到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实施改造升级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产业产品的升级目标,引导各行业企业开展“对标行动”。 实行技改项目“销号制”,完成工业企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年度任务。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智慧铜陵”建设,启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坚持立足铜、超越铜,大力实施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产业等百亿元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优化聚集。繁荣商贸流通业,加快大洋百货、家乐福等知名品牌落地,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新型业态,着力构建区域性商品集散地。积极推进铜官山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IT产业园、铜都金融中心建设。培育医疗、职业教育等区域性中心,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和社区服务业。主动参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化旅游区域合作,扩大中转旅游和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工业旅游,加大旅游宣传和产品推介,打造一批区域品牌旅游项目。完善房地产业发展政策,盘活存量房产,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平台建设。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建设,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并通过国家年度考核。“圈区管理”通过国家验收,争取成为国家进口废七类集装箱第一口岸,加快建设绿色环保园区;推进铜期货交割仓库建设,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铜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攻关,组建光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办好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园区经济。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承载能力,确保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发挥担纲承梁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全省争先进位,示范园区要加快项目落地见效,省级园区要保持省内先进行列。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把县域经济发展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着眼壮大产业,增强整体实力,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全面检视发展规划的落实,研究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破解县域发展要素制约,县区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要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完成港口总体规划修编和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改造老旧码头,再拆除小码头和非码头设施11个,新(扩)建综合性锚地85万平方米,建成港口信息化一期工程,推动江南港区发展江海联运、江北港区发展水陆联运,推进港口和物流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亿吨港口,努力实现临港经济裂变式增长,奋力打造长江中下游重要水运转港节点城市。
(五)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管理。针对城市建设现实问题,着力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特色、加强管理,确保博物馆、体育中心、城市展示馆等一批项目国庆前竣工,沿江公路铜陵段一期、天井湖西湖整治等一批项目元旦前竣工。围绕集聚人气、提升活力,启动市一中新城区校区建设,完善西湖湿地公园路网。加快东部城区、南部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大通古镇澜溪老街修缮工程。整治提升老城区,重点完成中心城区沿街亮化提升改造,完善给排水、污水管网和供气等市政设施。进一步理顺公园、道路、绿化、场馆和管网等管护体制机制,做到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扎实建设美好乡村。围绕人富村美产业兴,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10月份基本建成16个省级示范村,12月底前基本建成20个市级示范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采取托管、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家、家庭农场30家;扶持牡丹籽油等高科技产品开发,提升中华白姜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综合整治城乡环境。持续推进“三线三边三小”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实施整治项目对标销号制度,对已竣工项目逐一验收、逐一销号;加大在建项目协调推进力度。全力推进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做好已完工项目的后期管护和检查验收,加快植物园三期、沿新大道等绿化提升项目建设,全面完成480万平方米绿化提升任务。继续抓好大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防治,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强化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车辆超限超载等治理。
(六)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不低于10%。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分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考核评价体系。着力解决已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行政权力运行标准化为核心,全面推行市级行政权力“三项清单”制度。启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运行管理模式改革。推进行政执法改革,探索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新模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抓好省政府首批确定的3个鼓励社会投资的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市政公共领域公私合作(PPP)试点市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巩固户籍制度改革成果,完善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铜陵县全面完成土地承包权登记发证,组建产权综合交易所并挂牌,启动产权流转试点,加快实现农村和农民资产资本化。与此同时,巩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教育综合管理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改革成果,研究完善措施,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实施民生工程。全面完成38项民生工程任务,建立健全民生工程“建管养”工作机制,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深入开展“创业就业提升年”活动,确保全年新增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出台全市统一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大投入,盘活资源,争取一批棚户区居民春节前搬进新居。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与分配,供应保障房1000套,试点“可租可售、租售并举”供应模式。加快推进“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确保11月底前497户渔民全部住进新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群体养老保险衔接,整合大额医疗保险与特大病费用统筹办法。完善城乡低保对象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积极申报全国“救急难”试点城市。确保“五老人员”补贴国庆前发放到位。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改造、建设城市社区运动场地和文化阵地,按期建成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推进18个示范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市养老康复指导中心主体工程和3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加强支次道路、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棚户区等区域市容环境,以及乱摆、乱停、乱放、乱闯等秩序问题的整治,深入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全力争创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推进“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为抓手,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深入推进“解决当前信访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和“积案化解绩效年”活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化“平安铜陵”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八)着力加强政府建设和管理。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坚持以“三严三实”为标杆,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问题整改为契机,树立求真的态度,弘扬务实的作风,倡导“深、实、细、严、快”,形成领着干、推着干、比着干的干事氛围。强化责任担当,以敢于碰硬的精神排解矛盾、化解问题,攻克难题、成就事业。建立健全责任和考核机制,形成“分管领导抓分管、主管部门抓行业、县区园区抓区域”的责任体系,实行重要指标完成情况分县区、园区、分行业通报制,以责任的落实,确保发展目标的落实。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以法纪为底线,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重大决策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和风险评估等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更加注重运用法治的理念、市场化的思维、公开公平的方式施政,依法合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事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手握戒尺,心存敬畏。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着力强化政府管理。在政府系统集中开展管理问题查摆工作,突出查摆钱、物、资源管理、经济活动管理、社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案例、梳理问题、找出原因,列出清单、分类处理、边查边改,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细化工作标准,加强监督考核,严格执行落实,强化问责,努力做到向管理要潜力、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绩效、向管理要形象。
学会信箱: tlmsxh@163.com 电话: 0562-5880031,5880032 传真: 5880032
地址: 铜陵市湖东路666号行政中心南楼1707 邮编: 244000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
主办单位: 365足球直播 Copyright ?2016, All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浏览